首页> 养花知识

风信子地栽好还是复花好(风信子地栽要起球吗)

文章来源:东西花草网最后更新:2023-10-13 13:57:08
风信子是用土养好,还是用水养好?

风信子,是天门冬目、风信子科、风信子属多年草本球根类植物,鳞茎卵形,有膜质外皮,皮膜颜色与花色成正相关,未开花时形如大蒜。根据其花色,大致分为蓝色、粉红色、白色、鹅黄、紫色、黄色、绯红色、红色等八个品系。原种为浅紫色,具芳香。蒴果。花期早春,自然花期3-4月。

风信子习性喜阳、耐寒,适合生长在凉爽湿润的环境和疏松、肥沃的砂质土中,忌积水。喜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凉爽稍干燥、阳光充足或半阴的环境。喜肥,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风信子土养或水养都可以,不同的养殖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使用土壤来养殖风信子,养分供给很稳定,所以植株的长势非常强壮、健壮,花朵开放数量较多,养好了一个种球开花三四年。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发生烂根的可能性比较小。风信子的土培与百合等球根花卉一样,在冬季气温低于10度时可以种下。它耐寒性强,零下10度也能存活,15-30度是生长期。缺点也是很明显,美观度不如水培的,也不能放在桌子上摆放,浇水施肥等容易弄脏周边的地方。

水养风信子,养护起来很方便,平时只需补水或换水,减少了很多养护的步骤,也很干净,美观性比较强,能摆放在桌子上。缺点是放在水中养,导致烂根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水培风信子只能栽种一年,养分消耗多,来年不能复花,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土培还是水养,风信子种球在上盆之前都需要进行杀菌和防腐处理。风信子对光线非常敏感,不管水培还是土培,在花芽长出来后都要转盆,让花芽每一面都能接受光照,防止往一边歪长。

风信子第二年种植,要注意什么?

水培的营养当然不够,即使花后埋入土中,也难免断根,即使不断根,也难适应土壤了。另外盆栽的营养也不够,要知道地栽时根系长达50cm以上,所以还得在盆土中添加足量的磷钾肥,发芽后追施几次氮肥,花后又要追施磷钾肥几次至黄叶。其实风信子退化还是慢的,即使退化也别轻易扔掉,第二年还是能开花的,只是花会变少。要想让风信子顺利二次开花还应注意:

1、风信子的花茎可以从一半高度剪掉,防止剪的太低导致向下腐烂。

叶枯后其实花芽还没有完成发育,所以马上冷自然球叶芽是在春天前不出土的,需要45天以上的5℃以下低温(地栽的可耐-40℃低温),然后及早提高温度争取早开花。冷藏球根处理好后就可提高到15℃以上以催花,一般58天可以开花,这样在2月底就可以开完,争取到宝贵的一个月时间的长球期。5月后,气温回升,太阳照度强烈,地栽的要遮荫,尽量降低温度以延长绿叶的留存时间,盆栽的可以移到阴凉处。此时有雨水,要注意遮雨,否则叶心积水极易发生茎腐(烂球)。

第二、保持足够的肥料供给,前文有述,不再赘言。

第三、种植时的消毒很重要,不光球要用杀菌剂消毒,土壤也要消毒,最好加入呋喃丹或铁灭克,杀死线虫。

第四、就是高燥越夏的问题,风信子还好,还可留在土里越夏,也可以消毒后晾干收藏,从六月开始保持20℃的温度,使花芽完成后期发育。栽培前冷藏(5℃低温,也即冰箱冷藏室的温度)处理45天,这才可以种植。种植时要求地温在6℃-9℃,风信子放高到11℃也可以,但不能超过15℃。

2、断水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一个原则是尽量的保证叶片绿的时间更长,所以适时的浇水很重要。花谢后的前期,植株球茎迅速膨大,需水量其实还要加大,此时需充分浇水,但不能积水。还要适当施肥,最好的是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0天一次。断水要在五月后进行,先延长浇水间隔,等偏干后再少量浇水,到六月停水(此时最好不淋雨)10天后起球。

3、挖球后,其实根已经老化,用手摘去即可,黄叶也顺便摘掉,先晾十几天,再用多菌灵0.1%溶液浸泡40分钟,捞出晾干装袋吊起,注意不要碰伤外层皮层,每周翻看检查一次。

风信子花开多长时间,能开几次?

风信子一年只能开一次花,因为它的鳞茎有夏眠的习性,到秋冬时期才会开始生根,3月开始开花,到了6月就开始枯萎了。但是可以在它花败后,对其进行细心管理,这样能让它下年复花。

一般来说风信子从刚开花到花谢大概可以维持10天左右,而全部开放的风信子花能开7天左右,这个时间不是固定的,花友家的温度不一样,这个花期也会有一定的出入。

另外,一般来说,水培的风信子比土栽的花期要早,温度高的环境比温度低的环境开花早,花谢的也快。

扩展资料

风信子植株低矮整齐,花序端庄,花色丰富,花姿美丽,是早春开花的著名球根花卉之一,也是重要的盆花种类。适于布置花坛、花境和花槽,也可作切花、盆栽或水养观赏。有滤尘作用,花香能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作用。花除供观赏外,还可提取芳香油。

全世界风信子的园艺品种约有2000种以上,主要分为“荷兰种”和“罗马种”两类。前者属正宗品种,绝大多数每株只长1支花葶,体势粗壮,花朵较大。而后者则多是变异的杂种,每株能着生二三支花葶,体势幼弱,花朵较细,多数消费者喜购荷兰风信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信子 (风信子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风信子的栽培

风信子又名洋水仙,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花卉,株高15~45厘米,花期3~4月。

风信子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和夏季凉爽环境,耐寒,喜肥,要求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忌黏重土壤和湿涝。

用分球法繁殖,球根秋植。在入夏叶子变黄后将鳞茎挖出,连同叶子一起风干,在干燥、凉爽的环境贮藏。到秋植时再将子球与母球分开,子球种植2年就可开花。风信子的栽培有地栽、盆栽。地栽一般在10月下旬栽植,栽植深度为10~15厘米,依种球大小而定。冬季覆盖防寒,早春及时除去覆盖物。栽前施足基肥,冬季和开花前要追施稀肥。鳞茎要适时采收,采收过早则不充实,晚收则容易赶上雨季不能充分阴干,贮藏时容易霉烂。另外,栽培后期要控制肥水,入夏即进入休眠状态。

盆栽一般在9月上盆,选取大而充实的种球,每盆3~4球,栽植深度以球根肩部与土面平齐、顶部露出为合适,放入冷床或冷室,11月入室,室温保持5~6℃,待花茎抽出时,再将温度提高到20℃以上。

高温多湿时容易发生风信子黄腐病,发病时由叶尖开始扩大成条斑,以后变褐坏死,鳞茎心部也腐烂,出现黄色黏液。防治上要选用无病种球,定期喷洒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防治。

风信子植株矮、花序大、花期早、花色艳,在国外早已大量栽植,我国近年来栽培日渐增多,主要用来布置春季花坛、花境,或在草坪边缘自然栽植,也可作切花或盆花。

风信子如何养殖:盆栽方法和地栽方法

一、盆栽风信子 可用腐叶土、园土和沙土各1/3配制培养土,栽植深度以鳞茎的肩部与土面等平为宜。栽后充分浇水,放人冷室内,室温保持在4 ~6℃,促使其发根。待花茎开始生长时须将花盆移到温暖处。 日常养护:风信子喜光照充足和比较湿润的环境,因此,生长期间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要经常保持盆土湿润。抽出花葶后每天向叶面上喷水1~2次,以增加空气湿度。风信子正常花期在3―4月间,开花前后各施1~2次腐熟的稀薄液肥。花后施肥有助促进子球生长。6月气温渐热,叶片枯黄,这时应将鳞茎从盆内磕出,略加干燥,放室内通风阴凉处贮藏。 二、地栽风信子 宜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于9~10月种植。种植前要耕翻土地,并施人大量腐熟有机肥和少量骨粉。花坛栽植时株距约为15厘米,栽后覆土5―8厘米,充分浇水,并盖草帘保墒。冬季不需要防寒保护。一般每隔3―4年挖掘1次分球后再种。在长江流域繁殖主要用分球繁殖法。夏季,风信子植株枯萎进入休眠期,将其从土中挖出,晾干贮藏,到秋季9―10月栽植前,将子球与母球分离,另行栽植即可。 注意事项: ①子球不能在夏季挖出时分离,否则容易腐烂。 ②栽培后期要节水节肥,避免鳞茎“裂底”发生腐烂。 ③适时采收,早则生长不充实;迟则遇雨季,会使鳞茎不易阴干,影响贮藏。 ④除去病球,减少传染。 为促使其母球产生更多的小子球,可于休眠期在母鳞茎底部的鳞茎盘上用小刀划出十字形或米字形伤口,埋入沙中2―3周,待伤口愈合后,再栽人培养土中。夏末,母鳞茎盘四周就会产生许多小鳞茎,待小鳞茎长到1厘米左右时,就可以分开栽培了。

查找哈尔滨癫痫病治疗费用-专业医院推荐

哈尔滨治疗癫痫病费用明细解析-预约专业专家

哈尔滨专业治疗癫痫病的医院推荐-专业专家在线解答

了解哈尔滨癫痫病治疗的注意事项

西安治疗癫痫病医院排名,选择靠前的专科医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简笔画风信子图片头像(风信子 简笔)

下一篇:风信子和水仙那个招财(风信子和水仙的花语)

热门植物更多+

种植/观点更多+

    种植文章
  • 科普
  • 常识
  • 推荐
  • 白皮松价格多少钱一斤,白皮松...
  • 梧桐花开凤凰自来下一句是什么...
  • 红豆杉幼苗怎么培养,红豆杉幼...
  • 红花继木苗销售...
  • 木兰花乡景区,黄陂木兰花乡简...
  •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七月份的...
  • 彼岸花怎么画,十大冥界之花...
  • 绿萝怎么水养,怎么种绿萝才长...
  • 秋天丰收的水果,10种代表秋天的...
  • 开水冲鸡蛋花的功效与作用,开...
  • 秋天盆栽腊梅的方法,盆栽腊梅...
  • 紫罗兰花多少钱,紫罗兰花多少...
  • 白木通,白木通和川木通的区别...
  • 室内假山喷泉,室内假山流水喷...
  • 玫瑰花怎么保鲜比较久,玫瑰花...
  • 猪儿虫,四川话骂人猪儿虫是什...
  • 更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网站统计

    Copyright © 2013-2020 All right reserved. 植物网 版权所有